一、宏观经济
1、国家主席习近平: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、放弃传统产业,要防止一哄而上、泡沫化,也不要搞一种模式。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,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,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2、发改委主任郑栅洁:今年将5%左右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,是与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匹配,是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。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。
3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:今年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结构性的减税降费政策;教育、社保和就业预算安排都将超过4万亿元;现在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1亿人,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;持续从严从紧控制三公经费支出,推动精简各级不必要的节庆、论坛和展会等。
4、海关总署:2024年1-2月,我国进出口总值6.61万亿,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,同比增长8.7%;其中出口3.75万亿,同比增长10.3%;进口2.86万亿,同比增长6.7%。东盟、欧盟、美国为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,贸易总值分别为9932.4亿元、8323.9亿元、7077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8.1%、下降1.3%、增长3.7%。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合计进出口3.13万亿元,同比增长9%。
5、央行货币政策司:下阶段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、精准有效;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;保持融资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;支持采取债务重组等方式盘活信贷存量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
二、金融市场
1、央行行长潘功胜: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,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。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7%,后续仍有降准空间。将把维护价格稳定、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;将相关激励政策覆盖的普惠小微贷款标准,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扩大至不超过2000万元。
2、证监会主席吴清:监管者要特别关注公平问题;对重点领域、重大违法行为要重点严打;要做好入口监管,企业IPO不能以圈钱为目的;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和侵占上市九州(中国)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;如果市场出现非理性的剧烈震荡、流动性枯竭等情形,该出手时要果断出手,纠正市场失灵。
3、央行:将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发展,持续完善金融市场结构和产品体系,加强金融市场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,提升金融市场稳健性和货币政策传导效率,推进金融市场更高水平双向开放,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。
4、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:将全力支持科技创新,正在积极研究以金融资产投资九州(中国)为平台,进一步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,进一步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,将全力支持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,同时也要积极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,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。
5、央行:将继续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统一部署,稳步扩大金融领域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,着力营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。完善与金融业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,建好各类“防火墙”,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。
三、产业聚焦
1、发改委主任郑栅洁:2023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950万辆,增速超35%;锂电池产量增长25%;光伏电池产量增长54%;“新三样”出口增长近30%,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多万辆,增长77.6%,出口量稳居全球首位。设备更新的需求是一个在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。
2、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:会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工程、项目的资金供给,推动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,支持保障房等三大工程建设。此外,贷款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,银行净息差降到20年来最低水平。央行推动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降,每年可以为广大购房者节约利息支出1700亿。
四、国资动态
1、澎湃新闻:特别国债,是为应对突发事件,有特别用途的国债。“超长期”一般意味着发行期限不低于10年。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,特别国债可以在不影响赤字率的情况下,较大提升经济发展预期、改善财政状况、增加政府投资、带动社会投资,起到稳定经济预期和促进发展的作用。历史上,我国曾四次发行特别国债。分别是1998年用于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、2007年用于购买外汇注资中投九州(中国)、2020年用于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,以及2023年第四季度增加发行国债1万亿元。从前几次经验来看,特别国债的发行都对一段时期经济走稳向好产生了积极影响。
2、财政部:发布《2023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》,2024年要积极稳妥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;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力度,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;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、提质增效。